燃氣資訊2022年第7期(總第415期)
生 態:首個“垃圾制氫+碳資源化”綠氫綠炭工廠落地襄陽
科 技:化石能源如何實現零碳
產 業:國電投、國家能源集團等七家央企近期氫能動作一覽
杭 燃:共抗疫情服務不停 共擔時艱保供運行
資訊:液化天然氣市場信息
內部資料 免費交流 | 杭州市燃氣集團有限公司 科技信息部 |
匯編 |
首個“垃圾制氫+碳資源化”綠氫綠炭工廠落地襄陽
今年年內,城康氫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將在湖北省襄陽市建成全球首個“垃圾制氫+碳資源化”綠氫綠炭工廠。該項目是全球首個采用“城市垃圾資源化制沼氣-沼氣資源化制氫固碳-加氫站”工藝建設的綠氫綠炭工廠示范項目。該項目成功將污泥與餐廚合并處置、制沼氣、沼氣制氫,制氫過程同步固碳生產炭黑、石墨、石墨烯,最終實現綠氫服務于氫燃料電池車等三個產業(垃圾固廢無害化、碳資源化、制氫加氫一體化)和十幾個關鍵技術環節連通,形成可復制的基于城市垃圾的綠氫制、加、用一體化聯產聯供的全產業鏈模式,助力氫能與石墨產業發展,促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協同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將為推進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和新一輪能源革命探索新的路徑,作出新的貢獻。
該項目總投資近12億元,分兩期完成。第一期投資總額超過6億元,建成投運后每年可以為當地無害化處置城市固廢30萬噸, 減少碳排放35萬噸,同時還擁有了年產550噸高純度綠氫、1650噸炭黑的產能,可為襄陽市的氫能燃料車提供充足的綠氫能源。
變廢為寶、物盡其用,項目所走的是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政污泥與餐廚垃圾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市政污泥和餐廚垃圾分別達到了6000萬噸和1.2億噸,對其處置不當極易對土壤、地下水等造成生態污染,威脅人類健康。如何更好地實現城市固廢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已成為各地政府所面臨的一道難題,也是無廢城市建設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和無廢城市建設進程,積極助推“雙碳”目標盡早實現,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該項目建成后可形成日處理市政污泥500t/d、餐廚垃圾300t/d、制備氫氣1500kg/d的產能。一座1500kg/d的加氫站可滿足80-12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日常運營所需的能源。
(來源:國際能源網)
【主持者言】
襄陽“垃圾制氫+碳資源”化打造了從城市有機垃圾厭氧制沼氣-沼氣提純制氫并同步固碳-氫能應用的全生命周期的零碳排放產業鏈。該項目的建設,打通了襄陽市固廢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商業化的各個環節,為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和無廢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
垃圾制氫為氫能發展開辟了新賽道,啟發了新思路。近年來,國內外都在研究垃圾制氫的技術。2021年,日本計劃在東京灣附近興建一座垃圾制氫工廠,每天可處理1噸干污泥,生產40—50千克氫氣,足以為10輛乘用車提供燃料。澳大利亞籌備的第一座垃圾制氫工廠將通過移動噴射水平氣化技術,專注于生產供家庭使用的氫。美國生物科技集團計劃的一家垃圾制氫工廠,位于洛杉磯北部城市蘭開斯特。該廠可把廢棄塑膠、紙張、輪胎與紡織品轉化成氫氣,預計在明年底投運、2023年全面生產。2021年9月,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與重慶市潼南區人民政府簽訂了垃圾發電耦合制氫及氫能示范項目合作意向書。建成后有望成為中國首個商業化垃圾制氫示范項目。
近年來,氫能發展引起各國和各個企業極大的重視,制氫作為氫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正迎來發展的新機遇。垃圾制氫作為當下新晉的節能減碳的方式,還需要市場的檢驗。市燃氣集團可跟蹤關注這一技術,待該產業得到驗證之后,可考慮聯合市環境集團共同進行開發,在未來打造屬于自己的氫源。
化石能源如何實現零碳
在全球減碳浪潮下,作為一種大規模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日益成為各國凈零排放道路上的重要選項。最新數據顯示,僅2021年世界各國就宣布約100個新CCUS項目,如果這些項目順利推進,到203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將翻兩番,達到每年1.6億噸。然而這一數字與龐大的碳排放總量相比仍無濟于事,在緊迫的減碳目標下,CCUS將成為各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競爭的關鍵點。
所謂碳中和,并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指二氧化碳達到人為碳排放和碳去除的平衡,即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為達到這一目的,主要有兩大實現路徑:一方面,可通過提升清潔能源占比、提高能源效率等方式降低實際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可針對一些較難降低碳排放的領域,提升碳去除水平。過去,我們的工作重心更多放在“降低碳排放”上。長遠看,要實現整體深度脫碳,必須更加重視碳去除技術。
CCUS是指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排放源中分離后,運輸到特定地點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的工業過程。在眾多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中,CCUS是目前唯一能夠大幅減少火電與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技術,也是低碳氫的重要生產途徑。理論上說,有了CCUS技術,化石能源也能成為“零碳”能源。按照國際能源署(IEA)的預計,到2070年,全世界實現碳中和,僅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的減排貢獻度能占全球總減排量的19%。
近年來,CCUS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企業的重視,開始快速發展。2019年,二十國集團(G20)能源與環境部長級會議首次將CCUS技術納入議題。英國石油公司計劃到2030年捕集并封存二氧化碳1000萬噸,建設英國第一個零碳工業區;道達爾承諾將總科研經費的10%投入到CCUS技術研發;殼牌公司策劃的鹿特丹項目,預計2030年實現封存二氧化碳1000萬噸。去年以來,我國也先后啟動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并建成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
CCUS對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中國具有特殊意義。煤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要高于石油和天然氣,為降低碳排放,西方國家普遍走出了一條從煤炭向石油、天然氣轉型的道路。作為能源消費大國,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高,大規模提升油氣消費占比不利于保障能源安全,能源轉型將從煤炭時代直接跨越到可再生能源時代。由于短期新能源大規模并網仍存技術瓶頸,我國不可能完全拋棄自身的煤炭資源優勢。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日益增大。“雙碳”目標下,需要為龐大的煤基能源產業以及鋼鐵、水泥等難以完全電氣化的行業尋找綠色出路。在支撐經濟合理增長、應對氣候變化與保障能源安全的多重目標下,CCUS技術是基于基本國情、基本能情實現我國大規模深度減排的必然選擇,是我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戰略儲備技術。
目前,我國在CCUS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成本過高,也存在一定安全風險。雖然現階段CCUS技術暫不具備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條件,然而,這仍是一項需要重點發展的技術,在難以進行電能替代的領域將有廣泛應用場景。從2020年開始,全球主要國家和企業已經加大技術投入,隨著技術突破和規模效應的產生,未來CCUS成本或將降低到商業化水平。
我國要想在碳中和時代下繼續扮演重要角色,提升全球競爭力,必須在零碳技術上加大投入。對于CCUS這種關鍵性的零碳技術,在其經濟性較差時,可以不大規模發展,但要超前進行技術儲備和應用示范。要從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CCUS技術創新和推廣。要加強頂層設計,出臺和完善財稅金融政策與市場化機制,逐步形成符合國情的CCUS產業體系,為構建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協同互補的多元能源供給體系提供重要支撐,這樣才能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來源:經濟日報)
【主持者言】
在全球減碳浪潮下,作為一種大規模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日益成為各國凈零排放道路上的重要選項。最新數據顯示,僅2021年世界各國就宣布約100個新CCUS項目,如果這些項目順利推進,到203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將翻兩番,達到每年1.6億噸。這一數字與龐大的碳排放總量相比仍無濟于事,在緊迫的減碳目標下,CCUS將成為各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競爭的關鍵點。
市燃氣集團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雙碳”工作目標,拓展各種低碳清潔能源業務。但公司的主業依然是天然氣。天然氣雖然是最清潔的化石能源,然而天然氣的應用依然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應用CCUS技術,天然氣也有望成為“零碳”能源。因此我們應關注該技術的發展,儲備相關技術,為未來天然氣產業可持續發展做有效支撐。
國電投、國家能源集團等七家央企近期氫能動作一覽
國家能源集團:2022年4月1日,國家能源集團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約,根據協議,雙方將在煤炭儲運基地、港口鐵路建設、綜合能源服務、氫能運用、新能源開發、新能源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發展、低碳智慧園區等方面加強項目規劃合作,推動合作共贏,實現高質量發展。
國家電投:2022年3月25日,中石化泰山石油與國家電投海南新能源簽約!雙方攜手打造集加油、加氣、加氫、光伏發電、儲能、充換電、汽服、海南綠色農產品直供等為一體的新能源綜合補給站。雙方在制氫領域拓展新能源制氫、天然氣制氫、煤制氫、甲醇制氫、工業排放氣制氫等多種制氫技術及應用;在用氫領域,努力拓展旅游城市大巴氫燃料電池應用,現有加油站的儲氫加氫改造,新建綜合加氫能源站等氫能技術市場化推廣應用。
2022年3月15日,國家電投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項目開工,該項目由國家“科改示范行動”中唯一氫能企業——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100億元,一期投資40億元,將開展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研發,打造國家級氫能創新平臺,建設燃料電池裝備制造基地,推進氫能在交通、供能等領域全面應用。該基地也是國家電投面向華北和中原地區、輻射黃河流域、京津冀及環渤海經濟圈的產業基地。
該項目擬建設氫能產業研發創新中心、高水平研發實驗室,同時建設由車用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等4條生產線組成的燃料電池裝備制造基地,并成立氫能產業專項基金,建設各領域氫能應用示范項目,打造氫能應用示范區。建成后,預計2025年底可達到萬臺產能,2030年底前達到不低于10萬臺產能,將帶動氫能產業上下游企業集聚,為起步區引進氫能高端研發人員,打造全球領先的氫能產業生態圈。
2022年2月10日,國家電投與中國燃氣簽約,雙方共同謀劃在氫能等領域展開合作。
2022年1月28日,國家電投與吉電股份等企業合資成立電投氫能基金,電投氫能基金經營場所位于海口市(暫定),投資方向為氫能、儲能等新興能源項目,基金規模不超過5億元。
中國華電:2022年3月31日,中國華電氫能技術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國華電氫能技術研究中心是集團公司結合氫能業務在技術創新、政策研究、工程應用轉化和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需求而成立的專業研究機構,將重點圍繞氫能產業政策與動態研究,氫能材料、裝備及系統開發,氫能應用技術研究以及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2022年1月6日,中國華電集團與遠景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零碳、新能源開發利用、儲能、氫能以及能源數字轉型和國際化等領域進行全面合作,助力中國華電集團加快創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業。
中國大唐:2022年3月26日,大唐海南氫能產業發展中心在海口揭牌成立。
2022年3月21日,東方鍋爐與大唐海南能源簽署《氫能產業綜合示范合作框架協議》。
中國石化:2022年4月1日,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區正式揭牌,該公司于2021年12月9日注冊成立,是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出資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后期根據公司經營發展需要再行增資。該公司主要負責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加氫站運營、氫氣儲運、氫氣管道建設運營、氫能科技研發、新能源科技綜合服務平臺搭建等,遠期還將規劃修建氫氣管道、探索布局液氫產業。
2022年3月11日,中石化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氫能裝備分公司成立。
2022年3月3日,中國石化與中國郵政簽約,雙方將探索開展電動車輛充、換電,綜合能源供應站建設以及氫能等潔凈新能源汽車等合作。
2022年1月6日,國內首座站內氫氣檢測實驗室——中國石化西灣子氫氣檢測實驗室在河北崇禮正式投運。
中國石油:2022年2月8日,中國石油在川首座加氫站建成完工,該站位于郫都區古城鎮蜀源南路275號,占地4134平方米,日均加注能力1000公斤,投運后預計每日可服務130余輛公交車。
三峽集團:2022年4月1日,億利潔能擬與三峽鄂爾多斯共同投資設立兩家氫能公司,分別為內蒙古三峽億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光伏發電,光伏沙漠治理,儲能、氫能項目建設、開發及經營等;武威新騰格里生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光伏發電,光伏沙漠治理,儲能、氫能項目建設、開發及經營等。
2022年3月2日,海馬汽車與三峽海南投資戰略合作,雙方擬共同推進零碳排放氫能產業鏈合作,共同探索在海南推進“制、儲、運、加、用”一體化的氫能汽車示范運營項目,包括鏈接雙方綠電資源、儲能設施設備、供應鏈金融服務、智能電池管理等相關領域,實現全產業鏈零碳排放。
(來源:煤氣與熱力)
【主持者言】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各大央企、國企以及地方企業紛紛展開對氫能、儲能、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此外,隨著國家層面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政策的出臺,各企業開始加快對氫能產業的布局。
前不久《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和《“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三份能源規劃重磅文件相繼出臺。與此同時,自今年年初以來,國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石化等企業開始加碼對氫能領域的投入。這也許是一種時間上的巧合,但足以體現出國家對氫能的發展寄予厚望。市燃氣集團將順應能源發展的潮流,積極研究探索杭州應用氫能源的模式,試用氫燃料電池,籌備氫能加注站建設。
共抗疫情服務不停 共擔時艱保供運行
這次疫情的突然爆發,給海寧全市的防疫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4月4日5時起,海寧啟動I級應急響應,并在6日零時全面升級管控措施。星港公司領導班子根據最新防控措施,立即啟動應急方案,及時調整人員和公司運行模式,關閉星港營業廳并轉移19廳、熱線咨詢業務,統一辦理人員出入證、車輛通行證,以保證星港區域的搶修、巡護等生產運行工作正常運轉。
停工停產不停服務,留守員工們在做好各自疫情防護的同時,積極的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清明節前,公司收到浙江金鉑智能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用氣需求,原本節后已聯系設計院進行現場踏勘,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計劃。為了不影響項目進度,建設運行部沈雁鳴獨自前往項目地,測量相關數據后提供給設計院出圖。公司搶修工曹文峰在留守星港期間接到金沙苑一用戶的報修電話后,立即做好防護措施,上門為用戶解決了漏氣問題,用戶為星港公司在疫情期間還能上門維修的周到服務點贊,感謝他解決了其家的燃眉之急。巡護工楊政在留守星港期間,主動承擔起了區域內管線巡檢工作。服務發展部孫瑞,通過電話聯系,掌握區域內所有工商企業戶在疫情期間的生產情況。綜合管理部朱峰,在星港公司營業廳繼續做好ERP工程領料,沒有影響到錢江公司的工程項目建設進度。公司其余人員也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抗疫猶如一場大考,在此嚴峻時期,防疫工作就是當下的重中之重,星港公司留守人員嚴格秉承杭燃精神,克服種種困難,相信在解封的那一天,星港公司將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來源:市燃氣集團)
【主持者言】
以服務促發展,杭燃服務是市燃氣集團四大產品之一。燃氣供應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市燃氣集團所屬星港公司自本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第一時間統籌部署,停工停產不停服務,按照疫情防要求,做好自身防護工作的同時保障燃氣安全供應。疫情當前,每一位員工,秉承杭燃精神,克服種種困難,以民生為重,為管轄區域內市民正常用氣默默奉獻。
液化天然氣市場信息
4月8日-14日,全國LNG出廠成交周均價為7690.98元/噸,環比下跌286.47元/噸,跌幅3.59%其中,接收站出廠周均價8670.00 元/噸,環比下跌72.07元/噸,跌幅0.82%;工廠出廠周均價為7095.18元/噸,環比下跌428.66元/噸,跌幅5.70%。
走勢分析:國內LNG均價震蕩下調。供應方面,國內LNG產量環比下降。海氣到港量及槽批出貨量環比下降明顯。需求方面,當前市場仍受交通限制影響明顯,液廠液位逐漸升高,只能降價刺激出貨,北方資源流向華東、華中、華南市場增多,隨著市場有關交通運輸利好消息出現,將持續利好終端采購需求。
我國LNG地區成交價格下滑為主。各地區受制于交通管限影響,部分省份的 LNG 流通僅限于省內范圍,出貨難度增加的情況下,內陸LNG工廠液位水平較之前有所升高,這也就引發了LNG工廠降價促銷行為;新疆地區有工廠存在檢修現象且液廠多低庫存,故新疆地區LNG成交價格有所上漲。
我國各地區LNG下游接貨價整體下滑。受各地區特殊因素及交通管限影響,終端需求下滑明顯,華東地區的工業用氣以及西北地區的LNG車用氣均伴有不同程度下滑;且下游買漲不買跌心態下,更是加劇了終端需求低迷氛圍,我國各地區下游接貨價均伴有不同程度下調。
近期LNG出廠均價預測值為7582.17元/噸。上游跌價意愿減弱LNG價格或逐步回穩下。LNG市場供應量或窄幅下降:工廠方面,從開停工情況來看,寧夏、新疆、山西、四川、云南等省份有少數工廠即將恢復開機,涉及產能在300萬方/日上下,內蒙古等地個別工廠存在停機檢修的計劃,涉及產能在400萬方/日,其他多數工廠將繼續維持穩定生產,故預計國內LNG產量或小幅減少。接收站方面, LNG到港船期數量進一步減少,且短期內國際形勢的影響還將持續,后期接收站槽批出貨情況難有好轉,但經過前期的持續下降后,后期的進一步減量亦較為有限,整體或以窄幅波動為主。
綜上所述,預計近期LNG整體供應或呈現小幅減少的態勢。LNG 市場需求或持續低迷:一方面,由于交通運輸因素的影響,近期華北、西北、華東等多地下游需求明顯減少,但目前部分省份有逐步放開交通限制的跡象故后期終端接貨情況有小幅恢復的可能。但另一方面,目前LNG價格水平較往年同期而言仍偏高,終端接貨熱情依然較低,且隨著供暖季的結束,加氣站、點供企業等非居民用氣領域的低迷局面將對市場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消費需求的低位水平還會得以延續。
綜合整體供需情況來看,LNG供應或窄幅下降,需求或持續低迷。特殊因素所引發的交通運輸的限制是導致近期各地價格普遍下行的主要原因,但目前西北等地LNG出貨價格已降至成本線以下,后期工廠進一步跌價的意愿將明顯減弱,且隨著特殊因素的控制逐漸取得成效,交通限制的放松是必然趨勢,屆時LNG出貨,尤其是區域間的貨物流通將恢復正常,LNG價格也將陸續止跌回穩。除此之外,近期海氣供應偏弱的局面繼續得到鞏固,在進口偏少的情況下,接收站方面仍以挺價惜售心態為主,槽批出貨價格的居高不下也將持續支撐國內LNG整體價格水平,故預計短期內LNG價格或逐步趨穩。
編 審:嚴益劍 評論主持:楊君、崔爽
| |
杭州市燃氣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30號 網址:http://www.hzgas.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