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資訊2023年第15期(總第446期)
浙江:浙江省首個天然氣價格指數——“浙江LNG價格指數”正式發布
能源:“存在感一直不高”的天然氣發電,為何突然受到青睞?
行業:從“燃氣”到“能源”,城燃企業的轉型之路
杭燃:亞運燃氣“濱團”|用心用情 高質高效 慎終如始 安全圓滿
資訊:液化天然氣市場信息
內部資料免費交流 | 杭州市燃氣集團有限公司 科技信息部 |
匯編 |
零碳甲醇點燃的亞運火炬有多牛?
10月25日上午,在舟山舉行的第六屆世界油商大會全體會議上,由浙江天然氣交易市場、浙江國際油氣交易中心、浙江省能源監測中心聯合發布的浙江省首個天然氣價格指數——“浙江LNG價格指數”正式發布。
當前浙江省共有1600余家天然氣產業企業,但省內尚未有正式發布的天然氣價格指數作為其日常貿易參考,市場亟需一個公開、公正、權威的價格指數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浙江LNG價格指數”由浙能集團所屬企業浙江天然氣交易市場有限公司、物產中大集團所屬企業浙江國際油氣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浙江省發改委(能源局)所屬單位浙江省能源監測中心三方協作,共同完成編制和論證。該指數通過采集分析浙江省內LNG接收站氣源、影響浙江省的周邊省份LNG接收站氣源以及進入浙江省的國產LNG等價格樣本,采用科學合理的編制方法綜合計算得出。
作為浙江自貿試驗區油氣全產業鏈發展的重要階段性成果,“浙江LNG價格指數”旨在反映浙江省LNG市場供需兩端的實際價格水平及變化趨勢,將為市場上下游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重要的價格標桿,豐富市場定價模式,健全市場交易機制建設,服務市場價格合理形成。同時,該指數能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保供穩價提供決策依據,充分發揮行業發展“風向標”和市場價格“晴雨表”的作用,對提升天然氣市場“中國價格”區域影響力和話語權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浙江省LNG年消費量超500萬噸,約占全國9%,預計2027年全省LNG接收站接收能力將達到4000萬噸。浙能集團積極響應全球能源轉型趨勢,努力成為中國能源企業低碳轉型的先行者,2022年為全省供應天然氣超150億方,約占全省天然氣消費總量的80%。浙能溫州LNG接收站年接收LNG300萬噸,浙能舟山六橫LNG接收站工程已開工建設,投產后年接收LNG達600萬噸。
從長遠看,“浙江LNG價格指數”將進一步提升浙江自貿試驗區以油氣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形成供天然氣市場參考的“浙江價格”,為推動“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海洋強省等重大戰略部署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浙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仲明表示,浙能集團將進一步滿足浙江省能源結構升級優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需求,為全省天然氣安全供應、應急儲備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來源:浙江能源)
【主持者言】
今年是國家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啟動之年,也是浙江自貿試驗區建設第二個五年的開局之年。浙江天然氣交易市場有限公司圍繞浙能集團公司“4568”一流戰略,堅持從服務政府監管、市場調控、企業發展出發,務實篤行、積極作為,緊密與浙油中心、省能源監測中心等聯合發布單位一道,共同努力建設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浙江LNG價格指數”。城燃企業應積極參與其中,為助推浙江天然氣體制改革、浙江能源結構升級,促進形成浙江省市場化機制以及對接國際LNG市場貢獻“浙江力量”。一直以來,杭燃集團高度關注國內外LNG價格市場動態,“浙江LNG價格指數”的正式發布,為我們精準掌握浙江LNG市場行情,提供有效本地信息。
“存在感一直不高”的天然氣發電,為何突然受到青睞?
電力保供舞臺上,一個陌生角色越來越受關注,它就是天然氣發電。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單日最高發電用氣超過2.5億立方米,成為供電有力支撐。國家“雙碳”目標下,煤電大規模發展受限,新能源發電尚不穩定,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過渡時期,天然氣發電的橋梁價值凸顯。
在我國現有能源體系中,火電仍然是能源保供的絕對主力,除了人們熟悉的煤電外,天然氣發電也屬于火電的一種,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21年、2022年全國多地出現電力供應緊張,甚至拉閘限電等現象。為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四川、廣東、山東等多區域規劃增加天然氣發電規模,優化調整電源結構。
在經歷去年夏季極端干旱缺電后,四川省大幅提升天然氣發電核準、建設速度,在省內負荷中心、天然氣主產區新增布局一批天然氣發電項目和應急保障電源,并且實現了天然氣調峰電價改革破冰。預計到2025年,四川省在建和建成的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有望超過1000萬千瓦。廣東省同樣提出,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綜合考慮調峰需求和建設條件,在珠三角等負荷中心合理規劃調峰氣電布局建設。“十四五”時期新增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約3600萬千瓦。
天然氣發電為何突然受到青睞?當前經濟發展需要持續穩定的電力支撐,“雙碳”目標又對電力的低碳屬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時,隨著波動性、隨機性和間歇性特征明顯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規模迅速擴大,電網對于靈活性電源的需求越發迫切。天然氣發電具有啟停靈活、負荷調節速率高、調節范圍廣、碳排放水平僅為煤電一半等特點,剛好可以充當橋梁作用,緩解能源轉型中的諸多矛盾。
從全球范圍看,天然氣發電是歐美國家能源轉型的重要選項,裝機規模龐大,對其區域內新能源規模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發電保持較快增長,過去十年發電裝機年均增速達12%以上,在保障北方重點地區冬季供暖、滿足東部發達地區電力需求、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上看,裝機和發電量占比仍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既然有諸多優勢,天然氣發電在我國為何存在感一直不高?這與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稟賦有關。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目前已經達到40%以上。氣源的穩定性和較高的天然氣價格,成為制約天然氣發電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能源安全和成本的角度考慮,我國優先選擇以煤電為主的發展路線,并一直致力于提升煤電發電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雙碳”目標下,同時保障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天然氣發電的定位。隨著天然氣增儲上產和技術進步,我國天然氣產量近年來持續增長,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呈現巨大潛力,這為在一定規模內發展天然氣發電創造了條件。考慮到我國資源稟賦和俄烏沖突的不確定因素,我國雖不能盲目擴大天然氣發電應用規模,但完全可基于國內天然氣儲量和產量,因地制宜規劃上馬天然氣調峰發電項目。
比如,在“水豐氣多、煤少油缺”的四川,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據絕對主力,具有頂峰兜底作用的火電裝機不足五分之一,“靠天吃飯”特征明顯,電力系統存在突出短板。四川可以憑借臨近氣源地的優勢,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增強電力系統抗風險能力;在西部北部其他氣源豐富、新能源裝機較高的地區亦可適當布局調峰氣電,更好促進新能源消納;在東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經濟承受能力較強、土地資源緊缺的地區,發電效率更高、調峰能力更強、占地更小的燃機產品,可以在中短期內滿足其電力保供和降碳的雙重需求。
推動天然氣發電健康發展,重在解決氣源和價格兩大核心問題。應從戰略層面,明確天然氣發電的發展定位、裝機規模和實施路徑;從政策層面,進一步深化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落實利益共享機制,協調油氣企業與氣電項目簽訂長期供氣協議,提高天然氣保障能力。同時,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建立氣電價格聯動機制,因地制宜出臺容量電價加電量電價的“兩部制”電價等政策,合理疏導天然氣發電項目成本。
(來源:經濟日報)
【主持者言】
目前,天然氣發電已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并且在多個領域得到推廣應用。相對于傳統的煤電、火電等發電方式,天然氣發電的效率更高,能夠更好地滿足能源需求。杭燃集團積極響應政策的號召,大力開展天然氣壓力能回收發電和“煤制氫”氫能分布式調峰發電等技術,為早日達成“雙碳”目標,優化和調整能源結構,緩解地方電力緊張局面做出重要貢獻。在能源轉型和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天然氣發電將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當前各燃氣供氣企業似乎都已進入發展瓶頸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燃氣電廠必定是好項目,在做大供氣規模的同時,可以快速提高營收,因此杭燃集團堅定不移地把富陽燃氣電廠項目的投資建設放到集團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
從“燃氣”到“能源”,城燃企業的轉型之路
近年來,地緣政治摩擦升級、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天然氣市場供需兩端收緊。在“雙碳”大背景下,以天然氣為主業的各大城燃企業主動緊跟時代步伐,加快布局綜合能源業務。
2010年,新奧燃氣更名為新奧能源,2021年,港華燃氣正式更名為港華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從“燃氣”到“能源”,城燃公司的綜能布局遠不止于此。
1.城燃企業為何轉型?
在油氣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下游城燃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城燃企業開始謀求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其更深層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現有區域銷氣量增長接近“天花板”。天然氣銷售仍然是城燃企業的主營業務,然而,當前城市燃氣項目特許經營權的空白區域已較少,企業面臨現有區域市場增幅和規模的頂點。同時,在居民用氣價格倒掛和天然氣價格改革未到位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氣量銷售業務,難以支撐城燃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其次,氣價漲,利潤降,城燃企業兩頭承壓。在高氣價的壓力下,國內天然氣消費萎縮,一部分消費群體尋求其他替代能源。而購進氣量成本高又無法合理傳導至終端市場,導致國內城燃企業利潤不漲反降。“前后夾擊”的艱難處境消耗了部分城燃企業的信心。
在大用戶直供政策沖擊傳統特許經營模式、市場化配置資源導致購氣成本波動、上下游保供責任重新劃分等不確定因素下,?向綜合能源服務業務轉型,正在成為當下城燃企業的一種普遍選擇。
2.城燃企業的四大優勢
相較于其他跨界者,城燃企業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1.能做到“渠道、客戶、產品”三位一體齊發力。經過多年城燃項目拓展,目前各大城燃巨頭銷售氣量均超過百億立方米,也已積累起數十萬戶工商業客戶,這些客戶都可成為他們進行綜合能源業務開拓時的潛在客戶。此外,城燃公司從網格推廣,向上不斷滲透形成社群網絡,能夠提升用戶的粘性和信任度,做到多維度齊發力。
2.具有運營成本優勢。經過多年發展,城燃企業已基本積累起較為豐富的城市燃氣項目運營經驗及人才隊伍,在發展綜合能源項目之時,可以將部分燃氣業務與綜合能源業務的人力資源進行共享,降低整體運營成本。
3.財務穩健,資金充裕。綜合能源業務發展前期不可避免的需要一定的資本開支投入,燃氣企業天然氣零售業務積累的充裕現金流可為其后續發展綜合能源業務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4.數字化程度高。依托強大的人、財、物優勢,許多城燃企業根據自身業務制定了市場開發的典型流程,并將其全部數字化,實現市場開發全過程的數字化管控。因此,此類城燃企業能夠依托已有的數字化平臺開展綜能業務。
3.有何困境?
盡管優勢眾多,有人仍對“城燃企業跨界綜能行業”持保留態度。受基因限制,許多城燃企業很難突破舒適圈。城燃公司內的翹楚,其企業文化、商業模式、市場定位等都可能過分適應傳統市場,習慣在自己特許經營區內做自己熟悉的關系型業務,在公司內部為綜能業務進行變革會遇到較大阻力。
此外,能源市場的趨勢是電能化,不以電力為驅動的能源,不符合發展大勢。雖然說天然氣也能夠轉化成電能,但電力市場始終是城燃企業的客場,電力公司和電網公司才是這里面的主場玩家。如何去擁抱生態,如何為電能生態創造價值,這是城燃企業要解決的困境。
對此,有的城燃企業已經著力攻克,例如,新奧能源在2020年拿到“電力需求側管理服務機構能力評定證書”,這意味著它可以給工業領域的用電機構提供能源管理服務。中國燃氣以虛擬電廠為核心,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充電樁等業務。
4.綜能賽道的五大城燃巨頭
新奧能源
作為一家老牌城燃企業,新奧能源下游擁有200多個城市的燃氣管道網絡,能夠觸達1億多的城區居民。此外,它能夠直接去對接工商業企業客戶,這些客戶給它的業務單量,占了它總收入的很大比例,這為新奧能源開展綜能業務打下堅厚基礎。
2022年,新奧能源綜合能源業務收入上升40.3%,至109.51億元,毛利增加14.0%至15.56億元。新奧能源聚焦“泛能”業務。基于三十余年能源行業經驗和十余年泛能實踐積累,應用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新奧打造了數據驅動的能碳產業數智生態平臺——泛能網。
在2022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新奧能源共有27個泛能項目完成建設并投入運營,累計已投運泛能項目達177個,同時,公司共有40個泛能項目在建設中,當在建及投運的項目全部達產后,潛在綜合能源銷售量預計可達380億千瓦時。
新奧能源新奧的創始人兼董事長王玉鎖曾說:新奧未來10-15年的藍海,就是來自基于泛能網的數字化業務。借助龐大的能源數據與先進的算法技術支持,泛能網能夠進一步挖掘市場和用戶需求,驅動服務增值。依托于此,新奧能源不用再基于天然氣開展產業智能服務。
港華智慧能源
港華智慧能源主席李家杰曾表示:“內地目標在2050年以可再生能源全面取代化石燃料,這意味著,估計需要5000GW(10億瓦時)的光電及風電等綠色能源,需要投入15萬億元。因此,港華燃氣對相關市場潛力十分看好。”
2021年10月,港華燃氣更名為“港華智慧能源”,跨入新能源領域,業務定位由傳統的燃氣和相關業務轉向快速提升綜合能源運營,提供包括分布式光伏、儲能、充換電等項目的投資建設和智慧運營等業務。
拿到綜能的入場券后,港華智慧能源依托已有燃氣業務切入新能源項目,在常州、徐州和深圳等多地建設多個分布式光伏、充電樁和儲能項目,這些城市均是布有其城市燃氣公司的地區。
截至2022年,港華智慧能源已在22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佈局逾500個再生能源項目,落實發展80個零碳智慧園區,業務涵蓋多能(冷、熱、電)聯供、光伏、儲能、充換電站、工商客戶綜合能源服務等多個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更充分利用園區內部協同優勢,助力企業完成雙碳目標,港華智慧能源與騰訊云合作開發的智慧能源平臺Tera Planet(碳汭星云)于2022年4月正式上線,運用數字化技術為綜能項目賦能。
華潤燃氣
華潤燃氣在“十四五”戰略規劃中提出“1+2+N”業務模式,完成由天然氣供應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致力于成為綜合能源服務新興市場主體。
華潤燃氣正式探索綜合能源業務是在2016年,當年在分布式能源領域展開了項目試點,并跟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進入了充電樁行業,后來又涉足加氫站業務。
截至2022年,華潤燃氣擁有居民用戶5392.5萬戶,商業用戶40.5萬戶,工業用戶3.7萬戶。華潤燃氣的綜合服務業務營收規模達31.85億港元,占總營收的3.3%,同比增幅達42.5%,新簽約項目58個預計總投資額約4.4億港元,累計項目數量達到202個。華潤燃氣表示,未來綜合服務業務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成為該公司重要的業務組成部分。
中國燃氣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燃氣是國內最大的跨區域綜合能源供應及服務企業之一。歷經二十余年發展,全集團總資產超2000億,銷售收入超1500億,員工超10萬人。近5年來,中國燃氣營業總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22.49%。在夯實自身燃氣業務的基礎上,中國燃氣正積極拓展綜合能源業務,試圖打造“第二成長曲線”。
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中國燃氣搭建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系統,實現能源耦合應用,構建綠色能源互聯網。在分布式能源、綜合能源供應、城市大型集中供熱、分布式供暖項目等領域,中國燃氣均有所建樹。
2021/22財年,中國燃氣完成綜合能源銷售76億千瓦時,在全國12省市發展售電及電網業務,開展電力交易、投資建設增量配電網項目,已投入的電動汽車充電站有55個。
昆侖能源
在綜合能源方面,昆侖能源提出加快推動天然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有序推進氣電光伏融合發展試點,積極探索新能源基地合作模式等。昆侖能源的非氣業務(即其他城燃所說的增值業務)分三步走:以氣促非、氣非互動、氣非并重。
昆侖能源的分布式項目也做得有聲有色。2022年,有序推動自有場站用能清潔替代、綜合能源以及分布式能源項目開發,上海白鶴母站等一批分布式光伏項目相繼投產;山東、貴州、海南等11個分布式能源項目總裝機容量達23萬千瓦。
昆侖能源表示,未來將打造與新型能源體系相協調的多元業務體系,以氣電撬動新能源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推動30個新能源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打造10個“零碳示范場站”等。
(來源:天然氣與法律)
【主持者言】
作為較為清潔的傳統能源,天然氣近年來在我國快速發展,消費量持續攀高,但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各大型燃氣企業也開始主動謀求向光伏、風電、儲能等新能源領域轉型。上述五家城燃單位的更名可以看出,其經營策略和未來著重向智慧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領域發展的戰略規劃。杭燃集團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尋找機遇開拓新能源市場,重點把目光聚焦在氫能、充電、光伏、儲能等新能源項目,大力探索能源新賽道,提前為能源轉型升級做好準備。
亞運燃氣“濱團”|用心用情 高質高效 慎終如始 安全圓滿
全力以赴,奔向未來,10月28號晚,伴隨著亞殘運會圓滿落下帷幕,也意味著“后亞運時代”正式啟航,亞運燃氣“濱團”不負使命,保證了全域燃氣運行平穩,為精彩亞運貢獻了燃氣力量。
夯實基礎,有備而戰。為著力打好“亞運攻堅戰”,集團及杭天公司班子領導、職能部門多次深入濱江實地踏勘保障準備工作,關心保障人員、傳達指示精神、查補短板弱項、固化經驗做法、完善保障措施,切實提高了分公司應急水平和保障能力,為精彩亞運服務保障奠定了扎實基礎。
厲兵秣馬,奮楫篤行。從賽前的籌備、調度、演練,到賽時的統籌、運行、保障,“亞運燃氣濱團”緊緊圍繞“平安護航”工作主線,秉承“萬無一失、一失萬無”保障標準,組建亞運保障專班,建立指揮體系,細化保障體系,立足點、線、面三個維度全面制定保障方案及應急預案;內外協同,統籌人員力量;成立黨團員突擊隊,攻堅隱患筑牢安全防線;用心用情,主動對接區域五個場館、五家酒店,全程、全力、全心、全方位做好燃氣服務保障。
精益精細,安全護航。24小時值班值守,亞運數字化平臺科技護航,保證“第一實效”。亞運前期及賽會期間,利用高精準燃氣泄漏檢測車全覆蓋排查14條重點保障道路和警衛路線和1條亞運火炬線等“三線”道路沿線燃氣基礎設施巡查,讓泄漏隱患無處遁形。自8月起,對濱江全域133條道路、194個小區、894公里管線、5193個最小管理單位開展三輪全域無死角巡查,確保了亞運期間未發生開挖搶修。加強監護工地巡查,不停工工地增派力量全天候監護,有效杜絕第三方破壞事故。專業高效、全情投入,核心駐點,全程參與全過程保障,展現燃氣風采,詮釋燃氣人擔當。
用心用情,為城為民。亞運很短,未來很長,分公司將積極傳承弘揚精益求精、敢于拼搏、永不言棄的亞運精神,片刻不停,旋即啟程搶跑“后亞運時代”的新賽道,為城市更安全、更綠色、更溫暖貢獻燃氣力量。
(來源:杭天濱江分公司)
【主持者言】
亞運燃氣“濱團”同心同力,以嚴謹的態度,厲兵秣馬,組建亞運保障專班,打好“亞運攻堅仗”,做好燃氣基礎設施巡查,加強監護工地巡查,以堅定不移的使命感,確保了整個賽事期間的燃氣供應安全穩定,為亞運的輝煌瞬間增添了力量的光芒。亞殘運會的圓滿閉幕也預示著即將開啟“后亞運時代”的新篇章。杭州亞運會的舉辦,為浙江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高能級開放大省提供了難得機遇,有利于實現視角升維、目標升級、定位升格。
液化天然氣市場信息
2023年10月全LNG價格指數4711,環比漲8.7%(9月指數修正為4334),同比跌31.8%。10月,國內LNG價格漲多跌少,但實際成交重心仍上揚。月初節假期間,受高速公路對危化品車輛限行影響,疊加中石油西部液廠原料氣價格走低刺激生產,主產區液廠跌價促銷拉低全國均價,但隨后中下旬原料氣競拍價格接連大漲,成本支撐帶動國產液價持續走高,且LNG進口船期減少及國際氣價走高導致進口成本攀升,以中海油為主的資源方持續控量推漲,接收站及國產液廠價格接連走高,不過因終端需求疲軟不振,國產液廠先漲后跌頻繁波動,導致市場整體漲幅并不大。
11月立冬后氣溫下降明顯,且隨著11月15日全面供暖后,城燃消費用氣大幅增加,不過管道氣供應充足,城燃對LNG的采買需求或不大,同時華北等部分區域二級環保響應,一定程度上或將抑制鋼廠及煤焦廠等工廠階段性減產運行,工業對LNG采買或難增量,綜合預計11月份LNG消費量或無較大提升,不過因海氣進口成本高企,接收站或將延續控量推漲政策,加之供暖季上游資源方推漲意愿較濃,主產區液廠原料氣價格存上漲預期,綜合液廠及接收站成本支撐,預計 LNG 價格趨勢仍上揚,但考慮需求端尚無明顯利好提振,預計整體漲幅仍受限。11月全國LNG出廠(站)均價金聯創預測或在5350—5550元/噸左右,其中進口LNG液態出站均價或在5500-5700元/噸左右,國產LNG出廠均價或在5250-5400元/噸左右。
10月份國產LNG總產量為33.1億方,日均產量在1.07億方日均環比增長9.3%,日均同比增長25.9%。10月進口LNG液態供應量為15.8億方,環比減少1.1億方,減幅6.5%,同比增長100.0%。本月進口LNG液態供應減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①國產氣低價沖擊,擠占海氣常規市場。因進口成本攀升,加之本月船期較少,接收站推漲惜售,導致低價國產氣對遠端市場套利增多,從而擠占海氣常規市場。
②LNG 價格持續走高,替代性減弱。隨著LNG價格走高,下游抵觸高價,工業用戶多以管道氣為主,抑制LNG需求。
③臺風過境疊加“雙節”,接收站資源流通不暢。國慶、中秋小長假期間,高速對危化品車輛限行,影響資源流通,同時部分終端停工放假,抑制需求,加之"雙節"期間,下游多以消化庫存為主,市場采買活動相對清淡,此外,臺風“小犬”過境,珠海金灣接收站于10月8日-9日部分時間段暫停裝車,接收站出貨受阻。
評論主持:楊君、姚崢祎
| |
杭州市燃氣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30號 網址:http://www.hzgas.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