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資訊2024年第4期(總第451期)
國家: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兩大CCUS國家重點科研專項啟動!
能源:國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
行業:燕郊爆炸的背后:城市天然氣管道正帶病工作,爆炸純屬偶然間的必然結果
杭燃:以“演”為防、以“練”備戰
資訊:液化天然氣市場信息
內部資料免費交流 | 杭州市燃氣集團有限公司 科技信息部 |
匯編 |
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兩大CCUS國家
重點科研專項啟動!
近日,中國海油、中國石油公布兩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同時指向CCUS領域技術研發——由中海油研究總院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CO2驅油及封存安全監測技術”,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利用大型油氣藏埋存二氧化碳關鍵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目前,兩項計劃的實施方案均已通過專家論證。
值得關注的是,全國兩會期間,均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三桶油”一把手分別就海底和陸上CCUS技術的發展提出了重要建議。
海洋CCUS國家重點科研專項啟動
當前,全球范圍內CCUS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海洋將成為CCUS未來主戰場。我國海洋CCUS潛力巨大、優勢顯著,對沿海高排放區實現碳中和意義重大。然而,我國海洋CCUS技術正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理論、技術、裝備、產品支撐。3月13日,中海油研究總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CO2驅油及封存安全監測技術”實施方案咨詢審議會在京召開。國家科學技術部責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及CCUS領域專家學者共70余人蒞臨指導。
該項目由中海油研究總院聯合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以及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同濟大學7家單位合作攻關,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理論研究優勢與企業工藝技術優勢,實現理論-技術-現場的閉環,助力構建海洋特色CCUS技術體系,切實推動“大灣區”“京津冀”兩大經濟區域減碳降碳目標達成,為全球海洋CO2綜合利用和全時域井-地-海-空立體監測提供借鑒,推動我國海上CCUS技術高質量發展。
項目依托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平臺、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與封存創新引智基地等4個國際合作平臺,設定14項技術目標,預期形成1套理論、2項技術、2個產品、2套裝備、1個集成平臺。
油氣藏CCUS關鍵技術標準將出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利用大型油氣藏埋存二氧化碳關鍵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日前在京舉行。
該項目由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牽頭承擔,將全面梳理和總結利用大型油氣藏埋存二氧化碳的技術經驗,形成關鍵技術標準,進一步明確在油氣藏埋存二氧化碳中的標準化工作重點,為推動二氧化碳埋存技術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國石油將依托提高油氣采收率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二氧化碳驅油驅氣與封存技術研發(實驗)中心等高端實驗平臺,開展驅油埋存、壓裂埋存、埋存監測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大型油氣藏埋存二氧化碳關鍵技術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并在吉林油田、長慶油田等4家油氣田企業開展礦場驗證,推動中國石油成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領域的技術創新者、標準制定者、產業引領者。
“三桶油”一把手劃重點
目前,“三桶油”持續加碼CCUS技術布局。今年全國兩會,CCUS技術引發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石油董事長戴厚良,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董事長馬永生分別對陸上CCUS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中石油董事長戴厚良指出,擁有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低成本的新能源、規模化的CCS/CCUS能力的能源超級盆地,具備建設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實現源網荷儲高效匹配的優勢,將成為引領能源革命、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主力軍。戴厚良建議,在鄂爾多斯盆地率先打造能源超級盆地碳中和示范區。與此同時,中石化董事長馬永生強調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推動CCUS產業鏈的示范應用和商業化進程,并加快CCUS管網規劃布局和集群基礎設施建設。中石化成功建成的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也為這一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加強監管為價格管理提供保障
中海油董事長汪東則建議系統性地推動工程示范和產業化發展,設立科技重大專項,優選區域進行大規模工程示范,并建立相關制度和監管體系,體現了中國在海洋碳減排技術領域的深遠布局和前瞻思考。
(來源:煤氣與熱力)
【主持者言】
國家兩項重大科研專項的推進,標志著中國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對于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也顯示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決心與戰略布局。
集團高度重視科研工作,下屬杭天公司最近也獲批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燃氣聚乙烯(PE)管道NQI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示范”,杭天公司負責課題四 “燃氣聚乙烯(PE)管道NQI技術集成示范應用”,即NQI關鍵技術在安裝和服役環節的集成研究,為應用示范提供燃氣聚乙烯(PE)管道安裝和服役環節典型應用場景,配合應用推廣。這是杭天公司首次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是在承擔國家級項目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為杭燃集團今后的科學研究及科研成果的積累奠定了扎實基礎。
國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深入實施“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十周年,是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工作十分重要。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全局與局部、能源開發和節約利用等關系,著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著力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著力深化能源改革創新,著力提高能源國際合作水平,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放在首位。持續鞏固“電力穩定可靠、油氣底線可保、煤炭壓艙兜底、新能源高質量躍升”良好態勢。保持能源生產能力合理彈性,強化儲備能力建設,堅守安全生產底線,有效應對能源安全風險挑戰,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堅持積極有力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落實雙碳目標,把握好節奏和力度,著力加強供需協同,強化系統消納,保持清潔能源高質量較快發展勢頭。
堅持依靠科技創新增強發展新動能。深入實施能源技術裝備補短板、鍛長板、拓新板,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優勢能源產業國際競爭力。加強科研成果轉化運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堅持以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發展活力。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深化油氣市場體系改革,不斷提高能源治理效能。務實推進能源國際合作,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
(三)主要目標
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全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9.8億噸標準煤左右。煤炭穩產增產,原油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天然氣保持快速上產態勢。發電裝機達到31.7億千瓦左右,發電量達到9.96萬億千瓦時左右,“西電東送”輸電能力持續提升。
能源結構持續優化。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5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達到17%以上。天然氣消費穩中有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終端電力消費比重持續提高。
質量效率穩步提高。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取得新成效。煤電“三改聯動”持續推進。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平均利用小時數處于合理區間。推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持續向好發展。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取得新進展。
二、持續夯實能源保障基礎
把能源安全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持續鞏固提升油氣產量,保持煤炭產能合理裕度,增加戰略儲備和調節能力,強化區域協同保障,筑牢能源安全保障的根基。
強化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深入研究實施油氣中長期增儲上產發展戰略。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推進老油田穩產,加快新區建產,強化“兩深一非一穩”重點領域油氣產能建設。有序推動煉油項目改造升級。加快儲氣設施建設,推進地下儲氣庫、沿海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儲罐工程。加強油氣管道保護。有序釋放煤炭先進產能,推動已核準項目盡快開工建設,在建煤礦項目盡早投產達產,核準一批安全、智能、綠色的大型現代化煤礦,保障煤炭產能接續平穩,在安全生產基礎上,推動產量保持較高水平。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加強煤炭運輸通道和產品儲備能力建設,提升煤炭供給體系彈性。
提升電力系統穩定調節能力。印發實施指導火電轉型發展的相關政策。推動煤炭、煤電一體化聯營,合理布局支撐性調節性煤電,加快電力供應壓力較大省份已納規煤電項目建設,力爭盡早投產。推動退役機組按需合規轉為應急備用電源。在氣源有保障、氣價可承受、調峰需求大的地區合理規劃建設調峰氣電。深入落實《關于新形勢下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升配電網支撐保障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強化迎峰度夏、度冬電力供需平衡預警,“一省一策”做好電力供應保障,加大供應緊張和偏緊地區的督促指導力度。優化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布局。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強化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行的政策措施。壓實地方、企業責任,推動電力需求側資源參與需求側響應和系統調節。
提高區域協同保障能力。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能源規劃落地實施,支持東北等地區能源高質量發展。優化完善政策機制,推動跨省跨區輸電通道高質量發展。重點推進陜北—安徽、甘肅—浙江、蒙西—京津冀、大同—天津南等特高壓工程核準開工,加快開展西南、西北、東北、內蒙古等清潔能源基地送出通道前期工作。強化蒙東與東北主網聯網,推進華北特高壓交流電網向蒙西地區延伸加強,提升西北省間通道輸電能力,建成華中特高壓骨干網架。加快推進西氣東輸四線、川氣東送二線、中俄東線南段、虎林—長春等干線管道建設。持續做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
三、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高質量發展
深入落實雙碳目標任務,多措并舉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優化完善產業發展政策,以能源綠色發展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鞏固擴大風電光伏良好發展態勢。穩步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有序推動項目建成投產。統籌優化海上風電布局,推動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穩妥有序推動海上風電向深水遠岸發展。做好全國光熱發電規劃布局,持續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因地制宜加快推動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在條件具備地區組織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和“千家萬戶沐光行動”。開展全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資源普查試點工作。
穩步推進水電核電開發建設。編制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規劃,制定長江流域水電開發建設方案。有序推進重大水電工程前期工作。積極安全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核準,建成投運山東榮成“國和一號”示范工程1號機組、廣西防城港“華龍一號”示范工程4號機組等。
持續完善綠色低碳轉型政策體系。科學優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標,印發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并落實到重點行業企業,以消納責任權重為底線,以合理利用率為上限,推動風電光伏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綠證全覆蓋和應用拓展,加強綠證與國內碳市場的銜接和國際認可,進一步提高綠證影響力。修訂發布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持續開展分布式光伏接入電網承載力提升試點工作。研究光伏電站升級改造和退役有關政策。制定實施抽水蓄能電站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促進抽水蓄能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深化能源利用方式變革
適應經濟社會清潔化、低碳化發展趨勢,加大清潔低碳能源消費替代力度,協同推進能源產業節能減污降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持續推動重點領域清潔能源替代。加快構建充電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深入推動交通用能電氣化,持續優化城市、公路沿線和居民社區充電網絡,加大縣域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推動創建一批充電設施建設應用示范縣和示范鄉鎮,探索開展車網雙向互動。促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持續向好發展,因地制宜推進超低排放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和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逐步發展電力、工業余熱、核能供暖等多種清潔供暖方式,推動具備條件的清潔供暖項目穩妥有序實施。推進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建設,以點帶面加快農村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修訂天然氣利用政策,推動天然氣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發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集》,通過典型示范帶動轉型發展。
強化能源行業節能降碳提效。持續推進煤炭開發節能降碳,加快煤層氣產業化發展,大力建設瓦斯抽采利用規模化礦區和示范項目。繼續實施煤電“三改聯動”,穩妥有序淘汰落后產能。深入探索火電摻燒氫、氨技術,強化試點示范。加強對能效在基準水平以下煉油企業的用能管理,開展煉油行業節能降碳典型案例匯編,引導企業應用先進技術提升能效。推進煤炭、油氣行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降低單位產品生產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支持煤制油氣項目與新能源耦合發展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規模化示范應用。加大能源資源與伴生礦產協同開發技術研發力度。
加快培育能源新業態新模式。加強新型儲能試點示范跟蹤評價,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產業進步。編制加快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有序推進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穩步開展氫能試點示范,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拓展氫能應用場景。穩步推進綠色清潔液體燃料發展,有序推動纖維素等非糧燃料乙醇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抓好生物柴油推廣應用試點示范。穩步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利用。推動有條件的工業園區實施低碳零碳改造,推廣綜合能源站、源網荷儲一體化等綠色高效供用能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實施新能源微電網、微能網、發供用高比例新能源應用等示范工程。
五、推進能源技術創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加強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提升能源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持續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扎實推進“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項目落地實施,做好后續跟蹤評價。加強能源研發創新平臺管理,落實研發任務,強化日常監督考評。以能源新技術、新業態、新興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和安全發展為重點,統籌研究設立一批能源行業標委會,加快相關標準制修訂,強化標準實施應用。提高能源領域標準國際化水平,支持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推動能源技術標準高水平走出去。
加快能源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依托能源領域戰略科技力量推進關鍵技術裝備創新,組織開展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申報和評定,加快示范應用。做好燃氣輪機創新發展示范項目中期評估和任務調整,確保示范任務取得實效。持續推進核電重大專項。組織實施科技創新2030—“智能電網”重大項目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氫能技術”等能源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深入論證煤炭、油氣等領域重大科技項目。
促進能源新技術應用示范。組織開展能源數字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推進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總結全國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成效,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推進智能化煤礦建設。實施首批國家能源核電數字化轉型技術示范項目。探索推廣虛擬電廠、新能源可靠替代、先進煤電、新型儲能多元化應用等新技術。
六、持續推進能源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健全完善能源法治體系,持續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加大能源監管力度,加強能源電力安全治理,不斷提升能源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
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規。推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能源法》,加快修訂《可再生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推動修訂電網調度管理條例、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電力監控系統安全防護規定等規章制度。
深化能源重點領域改革。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出臺深化電力市場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加強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推動落實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制定《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基本規則》《電力市場信息披露基本規則》《電力市場準入注冊基本規則》,落實煤電兩部制電價政策。指導推動山西、廣東、甘肅、山東、蒙西等先行先試地區持續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南方、京津冀、長三角區域電力市場建設。深化油氣體制改革,推進基礎設施高質量公平開放,加強對管道上下載開口工作的指導和約束,加快管網互聯互通,支持引導省級管網以市場化方式融入國家管網。
強化能源市場監管。創新能源監管方式,加大監管工作力度,維護公平公正市場環境。在重點省份開展電力領域綜合監管,針對電力市場運行中存在規則執行不到位、限制市場競爭、信息披露不到位等問題開展專項監管,強化電力交易和市場秩序常態化監管。加強電網和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提高電網和油氣管網設施運行效率。充分發揮12398能源監管熱線民生通道作用,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加強電力安全治理。出臺關于新型電力系統安全治理的政策文件和防范新能源等新型并網主體并網安全事故重點要求,修訂《電網安全風險管控辦法(試行)》,研究制定煤電機組深度調峰安全監管措施。加強重點領域安全專項監管,開展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以及水電站大壩安全提升專項行動第二階段工作、電力建設工程施工安全和質量管控專項監管、配電網安全專項行動。持續推進國家級電力應急基地和研究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基于實時數據的電力可靠性管理體系。組織新一輪電力油氣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認定,穩妥推進能源行業北斗規模化應用。
七、務實推進能源國際合作
密切關注國際能源形勢變化,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高水平能源國際合作,增強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
提升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鞏固發展煤炭國際貿易合作。加強與油氣資源國協調,推動務實合作,持續鞏固完善平衡多元的油氣進口體系。推動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取得新進展。穩妥有序推動核電項目國際合作。
有序推進清潔能源產業鏈合作。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深化新能源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加強中歐在風電、智慧能源、儲能等重點領域合作,推動一批中歐能源技術創新合作示范項目落地實施。開展中國―東盟清潔能源能力建設計劃項目交流,推動成立中國―東盟清潔能源合作中心。推進與沙特、阿聯酋等國共同籌建中阿清潔能源合作中心,加強在氫能領域的務實合作。
深度參與國際能源治理變革。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和全球清潔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繼續深度參與聯合國框架下及G20、APEC、IEA、IRENA、上合組織、金磚、IFNEC等能源領域重要多邊機制。持續完善中國―IRENA合作機制建設。積極參加G20能源轉型部長會議、2024年IEA能源部長級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組織召開雙邊對話機制活動。
各省(區、市)能源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各派出機構和有關能源企業,要依據本指導意見,結合本地區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創新性開展工作,加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能源保障。
(來源:國家能源局)
【主持者言】
2024年3月18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了2024年能源工作主要目標,既關注能源生產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又著重推進能源結構的清潔化、低碳化進程,并通過立法、科研和市場手段協同推動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由此可見,我國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才可以打破束縛能源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推動能源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深化改革開放是激發能源發展活力的關鍵,杭燃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加強新能源研發應用研究,推進氫能、綠色能源設施建設,積極探索城燃企業科學有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
燕郊爆炸的背后:城市天然氣管道正帶病工作,爆炸純屬偶然間的必然結果
近年來,城市化進程飛速推進,城市的神經系統已然在地下構建,其中包括那一根根輸送生命之火的管道——天然氣管道。
在這座看似光鮮亮麗的城市背后,隱藏著一個駭人聽聞的現實:城市天然氣管道正帶病工作,爆炸的陰影時刻潛伏。
這些管道就如同“心臟血管”般,一旦出現問題,整個城市都將陷入災難。
燕郊3.13燃氣爆炸造成7人死亡、27人受傷的事件就是最新案例。
據2023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發生612起燃氣事故,其中居民和工商的用戶端事故共397起,造成71人死亡;管網事故211起,死亡4人。這些事件背后的已核實的原因,竟然是由于第三方施工破壞引發的事故占比高達85.2%,這讓人不禁感嘆,這些“第三方”到底有多少“第三方”?
當然目前燕郊3.13燃氣爆炸事件報道中稱,該次爆燃事故與部分經營者操作不當沒有直接關系。
專家們曾經預警過,城市天然氣管道的安全性值得大家關注。
同濟大學燃氣所所長、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常務理事秦朝葵一再發出警告,指出一些城市的天然氣管道已經嚴重受損,甚至在地鐵的影響下腐蝕嚴重。
然而,這些警告往往被置之不理,甚至遭到了“漏了再說”的冷漠回應。城市的發展似乎在快速推進,但安全卻被無情地置于脆弱的邊緣。
天然氣爆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技術角度來看,隱患已經顯露無遺。
秦朝葵指出,城市中的許多管道都是帶病堅持工作,即使進行了隱患排查,也依然存在許多危險因素沒有被注意到。管道的腐蝕、銹蝕情況嚴重,而地鐵對管道的腐蝕更是雪上加霜。這種潛伏的危險,就如同埋藏在城市底下的“定時炸彈”,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設想。
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相關部門的管理顯然也存在著諸多漏洞。
管道施工的管理不嚴格,施工前對地下情況的清楚度不足,導致了第三方施工破壞頻發。不同城市對于這類管理的重視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城市甚至連基本的備案制度都沒有完善,讓施工成了一場對地下管線的盲目摸索。這種管理上的漏洞,直接導致了燃氣安全的風險不斷攀升。
而在技術層面,更是一片混亂。
管道的施工質量無法得到有效監管,設計、施工、運維環節都存在著諸多漏洞。即便是在施工中,也存在著諸多隱患被忽視的情況。兩根管道對接時,出現巨大錯位的情況屢見不鮮,而施工隊為了盡快完成任務,往往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而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卻在無形中增加了安全隱患的風險。
更為嚴重的是,燃氣行業的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20年來,專業人才的培養一直在走下坡路,而對于燃氣行業的理解與認知更是不足。目前國內沒有注冊燃氣工程師,而對于這個行業的規范與標準更是缺乏有效的培訓與監管。這種人才荒導致了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無法得到提升,使得燃氣安全問題難以根本解決。
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天然氣管道的現狀可謂堪憂。
雖然我們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安全卻成了一個被無情拋棄的角落。天然氣管道的爆炸,不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種必然。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城市的未來將籠罩在黑暗的陰影之下,災難可能隨時降臨。
(來源:經濟觀察報)
【主持者言】
近年來,為遏制燃氣事故多發勢頭,國家加大了燃氣安全管理力度。在不斷推進燃氣安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又接連發生寧夏銀川“6·21”特別重大燃氣爆炸事故、燕郊“3·13”爆燃事故,燃氣安全形勢依舊嚴峻復雜。
城鎮燃氣多年來積累的矛盾和安全治理上的問題逐步顯現,城鎮燃氣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安全控制措施沒有跟上發展的速度。燃氣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做好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管道設施定期檢測與維護、應急響應機制建設完善、信息化與智能化升級、安全教育與宣傳普及、強化監管與追責機制等方面工作,杭燃集團深刻汲取“3.13”燕郊爆炸事故教訓,穩扎穩打,一直在鉆研如何探索一條監管用氣安全的穩定路徑,為保證城市燃氣用氣安全不懈努力。
以“演”為防、以“練”備戰
為提升杭天管網輸配分公司燃氣搶修應急處置能力與水平,3月21日下午,天目運行管理站聯合杭州地鐵建設二分公司及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地鐵12號線小和山站開展燃氣搶修專項應急演練。
本次演練模擬了施工單位安全員的日常安全檢查,檢查過程中發現12456#燃氣閥門井疑似有漏,隨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開展搶修處置。隨著總指揮下令演練開始,在我方搶修人員到達現場后,四人一組分工明確,從確認閥門井泄漏情況,到劃定警戒范圍并用圍擋隔離,再到搬運各類搶修用具,全流程緊鑼密鼓,力求第一時間控制事態,最終及時消除漏點并恢復正常通氣。在各參演單位的密切配合下,整場演練程序規范、組織周密、處置得當,有效檢驗了各職能部門應急救援處置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
今后分公司也將以此次演練為契機,在強化應急能力的同時,以預防為主為基礎,不斷加強日常安全管理,尤其是人員的安全培訓、隱患的排查處置,作業流程的規范有效,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樹立“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的安全理念。
(來源:杭州燃氣集團)
【主持者言】
天目運行管理站聯合杭州地鐵建設二分公司及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在3月21日下午,地鐵12號線小和山站開展燃氣搶修專項應急演練,模擬了施工單位安全員的日常安全檢查。
一直以來,杭燃集團各單位為保障燃氣平穩供應和市民用氣安全,開展了多次燃氣搶修專項應急演練。無數次的演練是為了出現危險時能臨危不亂,燃氣安全重于泰山,杭燃集團始終貫徹“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的安全理念,落實安全隱患排查整治,保障杭城的燃氣管網安全。
液化天然氣市場信息
2024年3月20日,海關總署全球貿易監測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原油綜合進口到岸價格指數顯示,3月11日-3月17日,中國原油綜合進口到岸價格指數為143.91點,周環比上漲5.31%,同比上漲10.69%。
最近一周,受地緣政治和美國原油庫存減少等諸多利好因素影響,油價整體呈先抑后揚的走勢。地緣政治方面,上周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多處煉油設施,導致俄羅斯汽油供應受到影響,給油價增添了地緣政治風險溢價。供需方面,需求側,隨著全球經濟增速的上調,OPEC和IEA等主要能源機構對石油需求增長前景較為樂觀,OPEC預計今年印度的石油需求將增長22萬桶/日,達到557萬桶/日,比去年同期增長約4.20%,同時預測明年印度的石油需求將平均增長22.8萬桶/日,達到約580萬桶/日;同時,受美國石油需求前景改善影響,IEA周四也上調了對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期。供給側,美國油氣鉆機數量增加了7座為629座,但比去年同期減少16.60%,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已鉆油井的完工,今明兩年美國原油產量仍有望創下紀錄高點,EIA預計今年美國原油產量將增加26萬桶/日,達到1,319萬桶/日,令國際油價承壓下跌。宏觀經濟方面,美國2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20%,略高于經濟學家預期的3.10%,美國2月PPI同比超預期漲1.60%,創下去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核心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環比也加速上漲,這些數據表明美國通脹壓力頑固,并促使市場降低了美聯儲6月份降息的可能性。在中國、印度和美國經濟強勁增長態勢的支撐下,OPEC將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之前的2.70%上調至2.80%,并將明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維持在2.90%不變。EIA周三公布的庫存數據顯示,美國最近一周的原油庫存在連續六周增加后出現下降。截止3月8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環比下降153.60萬桶,回落至三周低點4.4699億桶,比去年同期低6.90%,比五年同期平均水平低約3%。NYMEX的WTI原油期貨交付地-俄克拉荷馬州庫欣地區的原油庫存連續四周增加后有所減少。截至3月8日當周,庫欣地區的原油庫存環比減少22萬桶,回落至兩周低點3,145.10萬桶,比去年同期低17%。截止3月12日當周,ICE的持倉報告顯示,基金經理們持有ICE的Brent原油期貨和期權的凈多頭頭寸為234158手,較上周下跌1.12%;持有NYMEX的WTI原油期貨和期權的凈多頭頭寸為169893手,較上周下跌7.65%。截至3月15日收盤,Brent原油期貨價格環比上漲3.97%,至85.34美元/桶;WTI原油期貨價格環比上漲3.88%,至80.58美元/桶;上海期貨交易所原油價格環比上漲5.54%,至645.80元/桶。
現貨市場,截止3月15日,中東基準原油現貨估價上漲。迪拜原油現貨估價漲至84.97美元/桶,環比上漲1.72%;阿曼原油現貨估價漲至84.82美元/桶,環比上漲1.76%。
由于貿易流程原因,我國原油進口到岸價格往往比國際市場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滯后一段時間。近期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將在后期原油進口到岸價格中逐漸顯現。
中國原油綜合進口到岸價格指數編制由海關總署全球貿易監測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合作完成,于2019年12月18日以價格形式首次面世,自2020年9月23日起調整為以指數形式發布,以2018年第一日歷周為基期(當周中國原油綜合進口到岸價格為3114元/噸,價格指數為100)綜合反映上一周我國原油進口到岸的價格水平。這是對我國編制自己的原油標桿價格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提高市場透明度,為原油化工市場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有利于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及時有效對接,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石油天然氣市場上的影響力。
評論主持:涂仁晨、姚崢祎
| |
杭州市燃氣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30號 網址:http://www.hzgas.com.cn/ |
|